人体脊柱肋骨与其前面所有脏器,构成一个感知、周转的闭环。其进口来路是皮肤、粘膜,而集中点位是眼、鼻和口,回路分散是皮肤、粘膜,集中是大小便出口,相对分散则是所有椎间孔。这一猜想,也是对肾主骨生髓精气池、“齿为骨之余”、“牙好胃口就好”先后天之本“中转站”、人体纲举目张规律性的再认知。整个模式循环流程是从头至尾、从前到后、从左至右、从内到外依次为:后升前降(阳升阴降)、左升右降(阴阳道路)、内阴外阳、首尾前后螺旋式升降循环和“上闭则下固”之理念。心主神明、望而知之谓之神——宝宝生下来的第一个镜头几乎是这个世界;而人生下来的第一件大事是呼吸然后是吃奶,而不是先睁开眼看世界,这恰恰证明光能信息更具有前置性也更需要防备性。人与环境的沟通互动,首先是光、气体和食物,而光是广义的不仅指可见光,人一生无不沐浴“浸泡”在光的能量场之中。所以,上善若水、上善若气与上善若光,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只是精细度的不同。凡猜想都具有主观随意性,但主观想法未必不能揭示或证明客观的规律。如,数学家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部分,取得了世界突破性进展。根据《易经》中医原理,结合现代胚胎生理解剖,本学派提出“牙齿与脊柱先后天衔接循环、螺旋升降机制猜想”,目的是希望能抛砖引玉对人体结构功能认知再提高。“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牙好胃口就好”为后天能量补充之门户。人体的支撑和造血主干是骨骼,骨骼的核心是骨髓,尤其是脊柱、大脑和脊髓。所以,人的牙齿牙槽骨组成的人体头部最大的自然骨性开口,既属于中医“肾藏”所主骨之余气或肾的末端余气“脊柱间接的开口”,又是脾胃开端先锋的直接开口,同时,也可理解为是人的先、后天物质能量精气出入中转站。粗糙物质经口腔进去,再经过人体前部属阴腹腔各脏器组合的吸收代谢,营养特别是精气最终汇入人体后部属阳的脊柱和脊髓,构成前后一圈阴阳精粗大循环。脊柱为纲,脊柱前部的都为目,纲举目张。或者说,脊柱前的部分所有脏器组织是其自身的延伸,相对粗劣;脊柱自身为浓缩的精优部分。阳“纲”的前部末端为阴,阴“目”或其后部的末端为阳 。前后分一体两面,再合二为一,与左右分脊柱的胚胎期折合相反。脊柱不像是“无缝钢管”,而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左右弯折闭合的管道性“主神志”和支撑的器官。如果发育不健全,还会出现似脑漏和脊柱裂等生理结构性缺陷。能明白这些,对理解前面的“牙齿和牙槽骨是脊柱的间接最大天然开口”等内容则相对容易。像核桃既有一层坚硬的外壳,也有天然的缝隙类似脊柱;人既有一层透气的外皮,又有自然的孔窍,类似肺“开窍于鼻”和脾开口于唇齿。人是从一个受精卵细胞中医称为小太极一分为二,到“孕囊”裂变八八六十四次标志期,再到一个”“三胚层”“天地人纤维板的折叠分化,发生种种微观结构演变。如按自然朴素直观地理解也很能说明问题。脊柱的末端是尾椎,其开口端就是口腔向下的延伸放大部分,即所有脊椎间孔的体液血液回流和神经根反射。西医的肾脏分泌的几种激素,又是参与人体应激反应和应激没反应的重要物质,至于生殖延续和元神之府的脑髓主管之神志,其重要程度更不言而喻了。 所以,人若过度使用辛热散发食物药物、破气活血药物、过度劳累激动熬夜消耗精气,或放化疗之后,总会表现为头发落、齿痛齿摇的现象,而且很难恢复,就是动了肾的封藏固摄之气(功能)。所以,保护牙齿及其基座牙槽骨,就是保护人的先后天中转站和人体阴阳大循环。同时,牙痛、牙齿稀疏和牙齿不坚实等病因,不只是后天脾胃的问题,还要考虑先天肾气充不充、固不固的问题,尤其是儿童阶段牙齿的种种色泽、大小、疏密和坚硬程度方面的问题,还有总是静下来、多动易怒、躁狂等症状,往往都与脾、肾先后天阴阳大循环的正常与否有关。因为,肾为作强之官,纲不强则目难张,张亦不久,上不闭则下不固。地球逆时针左转,太阳相对顺时针右旋,这种日地相向运动造成了自然现象和所有生命体都是螺旋存在的自然机制。小到一个细胞、受精卵、鸡蛋和所有螺壳,大到海洋飓风旋涡,无不如此,且南北半球旋向相反。人体也是如此,左升右降,后升前降,前阴后阳,右阴左阳。由于螺旋机制存在,不完全对称。这些都是天道或大道决定的。这一猜想对人体从一个受精卵细胞的发生,到演化为庞大细胞群体的协调统一,如先与后、阴与阳、表与里、脏与腑、神与形、气与质、精与粗,以及热是郁热(散之)、实热(清之)、虚热(补之)、湿热(清燥之),寒是真寒(热之)、虚寒(温补之)、实证(泄之)、虚证(补之),是通、是塞等解读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所言:“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